《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6月10日,我在五楼录播教室执教了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现将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感受含蓄的离别之情。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创设情境,抓住意象“冰心”“玉壶”,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出示资料“我还是原来的我”原来的我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应该在讲解完“冰心、玉壶”的时候,顺势让学生感悟诗人的品质,然后再出示资料提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2、想象画面不够透彻。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我在平时教学古诗时采取同桌或小组交流的方式理解诗意,而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读诗歌前两句,想象画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起来说的都是课前查阅的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真正动脑去想象。教学前两句,可以先让学生画出景物(寒雨、连江、楚山)。说一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寒雨是什么样的雨?连江是怎样的画面?楚山连绵起伏,为什么会孤独?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充分体会当时环境的凄凉之后,然后再说感情。进一步感受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寒”和“孤”。
3、最后一个问题:与其他送别诗对比,本文有什么不同?可以讲得再深入一点。比如送别的时间、地点、形式不一样,其他的送别诗大多数表达了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和友人辛渐的离别之情,更抒发了诗人自己纯洁无瑕的品质。
最后特别感谢黄老师、张老师和同年组的老师帮我磨课,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