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25/10/29 11:50:47 浏览次数:20次 作者:袁梦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梳理情节、感悟形象,力图在文本细读中体会人物特点,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与反思。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我注重以读促悟,强调朗读与想象的结合。开课伊始,以第一自然段的月下刺猹画面导入,营造出诗意而神秘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文理解“我”对闰土的深刻印象埋下伏笔。在后续学习中,通过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闰土讲述时的生动与“我”听后的震撼,逐步建立起对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知。
其次,在教学结构上,我依据课后习题的提示,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讲述新鲜事的闰土。这样的梳理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也使课堂条理清晰。特别是在“给‘我’讲新鲜事”这一板块中,引导学生用“环境+事件”的方式概括小标题,既训练了概括能力,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准确提炼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看跳鱼儿”四件事,说明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形象的感悟上,我抓住外貌描写和事件叙述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从“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等细节中体会闰土的乡土气息,并通过四件新鲜事的深入品读,逐步提炼出“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品质。学生能在交流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结合文本依据进行说明,体现了思维的参与度。尤其是对“省略号”作用的关注,让学生意识到闰土知道的远不止这些,进一步反衬出“我”的孤陋寡闻,为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关键句做好铺垫。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对“对比”这一难点的突破还不够深入。虽然学生能说出“我”羡慕闰土,但对“四角的天空”所象征的封闭生活与精神束缚理解仍显表面。若能补充一点时代背景或联系鲁迅的成长经历,或许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那种被禁锢的压抑感。二是部分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如“雪地捕鸟”部分讲解较细,导致后面“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略显仓促,学生表达的机会被压缩。今后应更加精准地把握各环节的节奏,做到详略得当。
此外,生字教学虽有提及,但融合度不高。六年级学生虽具备一定识字能力,但“拜”“撒”等字的辨析仍需结合语境强化。若能在文本解读中自然带出生字的用法,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了语言之美,在对比中体会了情感之深。但也提醒我,经典文本的教学不仅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引导学生从文字走向思想,从人物走向时代。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持续探索的方向。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