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25/10/28 15:59:49 浏览次数:33次 作者: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本次校内教研课,我执教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回顾整个教学历程,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反思。下面,我将从三个层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
一、 在“笑与叹”中触摸人物形象
传统的长文教学容易陷入“逐段分析”的泥淖,导致课堂琐碎而低效。在本课设计中,我打破线性叙事结构,以鲁迅的“笑”与“叹”作为贯穿全文的教学主线。通过引导学生为事件拟小标题,并提炼出前三件事共通的“笑”,课堂被自然划分为两大板块。在“品读鲁迅的‘笑’”环节,学生从“摸着胡子笑”中读出了他的幽默与对晚辈的慈爱;从“笑着谈碰壁”中,借助背景资料,品出了他于黑暗中坚韧不屈的战士风骨;从他“心底的欢笑”中,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形象。这“三笑”如同三束追光,从不同侧面照亮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鲁迅。继而,课堂转向“品读鲁迅的‘叹’”。一个“叹”字,是情感的凝结点,也是理解的升华点。学生通过圈画“扶、蹲、敷、扎”等一系列动词,感受的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善良;通过品味那一声深沉的“叹息”,触摸到的则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背后,对劳苦大众与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
二、 在言语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语文要素的落地,需要依托于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插上“资料链接”与“圈画批注”这一对翅膀,引导他们在深度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笑谈碰壁”是教学难点。我并未直接讲解,而是设计了阶梯式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默读勾画关键句;接着,我提供精心准备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黑洞洞”与“碰壁”的深刻含义;最后,再回到文本,揣摩鲁迅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与内心。这一“文本—资料—文本”的回环过程,使资料不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学生主动探究、破解文本深意的钥匙,真正“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了课文内容”。与此同时,“圈画批注”的方法贯穿始终。在品读“笑”的细节时,学生用横线勾画;在感悟“叹”的深意时,他们用波浪线画出感动之处,并圈注关键词、写下心中所感。从“扶蹲敷扎”中批注出鲁迅的“善良”,从一声“叹息”中批注出他的“忧国忧民”,这是一个从外在言行走向内在品质的思维过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真实可见,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文本解读与感悟能力。
三、 审视“收与放”之平衡
回顾本课,最大的不足在于对“收与放”的节奏把控上,可以做得更加从容与深入。
在“放”的层面,学生的主动性尚有挖掘空间。虽然设计了小组讨论和批注分享,但个别环节仍显急促。例如在概括小标题时,我出于时间考虑,最终呈现的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若能多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碰撞和修正的时间,由他们自己生成板书,其思维训练的价值会更大。
在“收”的层面,教师的引导与升华可以更精准。课堂尾声,我通过配乐齐读首段和女佣的话来升华情感,点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中心。然而,这一处理略显直接,像是为人物做了一个“总结陈词”。若能以“笑与叹”这组关键词回扣开头的问题:“伯父为何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他的“笑”,温暖了身边的人;他的“叹”,悲悯着天下的人;正是这“俯首”之爱与“横眉”之憎,共同铸就了他的伟大,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如此,情感的升华将更加水到渠成,课堂的结构也会因此形成完美的闭环。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