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路书香,绘梦同行”
发布日期:2025/6/30 12:10:59 浏览次数:20次 作者:何建宏
“艺路书香,绘梦同行”
——何建宏名师工作室读书分享暨工作总结活动报道
当书页的墨香漫过调色盘的经纬,当文字的哲思融入画笔的韵律,一场关于阅读与成长的精神盛宴在美育沃土上悄然绽放。2025 年 6 月 23日,何建宏名师工作室以 “艺路书香,绘梦同行” 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暨工作总结活动在南京市诚信小学圆满举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陈梦怡老师与工作室成员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充满思想碰撞与艺术温度的读书分享活动,在书页翻动间探寻艺术教育的本真,于总结反思中勾勒未来美育的蓝图,让书香浸润艺路,以共读凝聚前行力量。
活动伊始,主持人何建宏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流程与意义,强调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鼓励成员们通过分享与交流,拓展教学视野,深化美育实践。
群书万卷育匠心
1.艺术的慰藉:在美育中寻找心灵共鸣
工作室成员季令雨老师率先分享《艺术的慰藉》一书。她结合书中观点,探讨了艺术如何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疗愈心灵、感知世界。季老师以实际课例为例,提出“艺术不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应是生命教育的桥梁”,引发在场教师的深度思考。
跨界共读拓视野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美术组陈梦怡老师带来《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读书心得,分享自己探索美术教育的“+1”可能。她聚焦书中“+1”教学法,分享了如何将美术与科学、文学等学科有机融合。陈老师提出:“跨学科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美术为纽带,激发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
扎根,向上共生长
活动的最后,何建宏老师回顾了工作室一年来的成长足迹;教研成果丰硕:成员在省市级公开课、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辐射引领显著:线上线下研修等活动,带动区域美术教师共同成长;未来展望:新一年将聚焦“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融合”,深化课题研究与实践创新。为激励先进,工作室评选出年度优秀成员,何老师为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并寄语全体成员:“以书为友,以美育人,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同行,绘就更多精彩篇章。”
见微知著谋新篇
本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重温。工作室成员们表示,将把阅读的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动力,让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以下是部分老师读书心得。
心得体会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姚婧
陈梦怡老师对《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分享,为美术教学论文写作提供了全新路径。书中倡导的“真实问题驱动”与“结构化框架”,恰好回应了美术教师常面临的三大困惑:如何提炼教学价值、如何构建论文逻辑、如何提升学术深度。
在论文选题上,可借鉴“扎根”理念:如以金陵石文化课程为例,从本土文化资源中挖掘跨学科融合点,将美术教学置于历史、社会、科技语境中,使论文兼具文化厚度与现实意义。写作框架则可参照“十教学法”模型——用“大概念”锚定研究方向,通过“分层提问技术”逐级深入,最后以“项目展示+反思评估”呈现实证成果。这种“问题-实践-反思”的闭环写作模式,既呼应学术规范,更彰显美术学科在育人中的独特价值。
心得体会
横溪小学 康宁
《艺术的慰藉》读书心得:读书的乐趣之一是遇到共情,“哇,这人竟然和我想的一样!”更惊喜的是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问题而受到启发:“竟然还可以这样!”这本书就是处处藏着这样的意外之喜。
这个时候看到这本《艺术的慰藉》真是有种做心灵马杀鸡的感觉: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如何应对工作上的倦怠期,如何解决实力配不上野心,如何面对生命的结束等等。在作者口中,艺术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无时不刻和我们的生活交融在一起,给人生的点点滴滴聊以慰藉。
欣赏一幅画除了欣赏画的内容构图光影之外,也是通过创作者的眼睛和引导去发现美和学习爱的过程。在艺术品中发现被我们忽略的自然之美,回忆起被我们遗忘的日常之美。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变得更耐心,更关注细节,更有好奇心的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爱人。艺术也通过悲伤和苦难的场景提醒人们,苦难和不遂乃生活常态,获得幸福的道路充满荆棘,既要有不断反思调整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常心怀感恩。
读《中国书法通识》有感——一本书法学习入门指南
刘毓昕
北京大学书法课老师方建勋以独创的六度书法理论体系,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方建勋老师书中的六个世界很有特色,是循序渐进的。但看完引言后,我发现我最先走进的是性情的世界。正是因为看到作品后对名家的个性有“同气相求”之感,才有迫切临写的愿望。我想,书法艺术于人,首先要先打开感性世界的大门。“有了性情,书法就有了温度”,我想这就是个人魅力的体现。
方老师将书法与古琴并论,说古琴与书法的修习都是特别的,二者都是修心养性的终身教育。同时将书法的书写过程与古琴的演奏过程做类比,感觉很恰当。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无论类别分出多少,它们的根本是相通的,因为根基是同一个,不同类目只是文化体现在外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修习什么,最终都能在各处找到通感,才是徜徉在传统文化里的顶级享受。
书的最后讲临帖,总算是解了我最近的一些困惑。方建勋老师说,“真正能让你书法技艺精进的临帖,不是变成一台古人的复印机。书法临帖,是要揣摩原帖的笔法动作。临帖,重要的是学习笔法动作,而不是写得与原帖相像。”
“一个人学习书法,一开始临帖临得和范本不像,是因为笔法动作没学会。渐渐地,笔法动作学会了,熟练了,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也靠近了,就临得和范本越来越相像了。”
“接下来,你会进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那些牵丝映带的小细节,并不会与范本非常相似,但精神、气韵、力度会和范本越来越接近。想写出精神、气韵,你得沉着痛快。但是,只要沉着痛快地临帖,细节上就会有所偏离。反之,只要一抠细节,盯着小处不放,就难以沉着痛快,气韵自然就会缺失。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不是临得不好,反而是上了一个台阶。”
这本书读来真是收获很大,对于美术老师的我,不只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还对具体书法教学方面有直接的帮助:书法不仅仅是书写,它是门艺术。书法背后有更广泛的文化、哲学领域,我们要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书”和“字”,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带领学生走进真正的书法艺术大门。
躬耕美育 智启未来
——获评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心得体会
高雅洁
有幸加入江宁区小学何老师的美术名师工作室,这段经历无疑是我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与强劲推力。在工作室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浓厚教研氛围的浸润下,我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从聚焦核心素养的专题研讨中汲取前沿理念,在精彩的示范课里深刻领悟“以美育人”的实践真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积极尝试将AI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探索数字化工具赋能美术教学的新路径,拓宽了美育的边界;工作室组织的博物馆实践活动,更是让我从艺术瑰宝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陈梦怡老师关于《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读书分享,则如同一盏明灯,深刻启发了我对**“如何深耕学科本质、如何拓宽教学视野、如何进行有效整合”的思考。
此次获评“优秀学员”,我深感荣幸,这离不开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伴们的无私帮助。它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持续精进的鞭策。我将倍加珍惜这份荣誉,把在工作室习得的理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AI融合、跨学科整合与实践转化),不断内化、创新,更扎实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富创意、更具深度、更连接时代与生活的美的体验,不负“优秀学员”的称号与工作室的培养。
读书交流心得
诸玉立
《艺术的慰藉》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治愈心灵的良药。书中从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出发,揭示艺术如何回应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悲伤、焦虑等情感困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让我明白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塔,能唤起对崇高精神的向往;一幅静谧的风景画,可抚平内心的焦躁。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展览品,而是可以贴近生活、慰藉心灵的存在。
“+1教学法”让我意识到,教学创新不必大费周章,点滴改变就能带来惊喜。未来教学中,我会不断实践,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助力学生成长。以往教学,我常按部就班地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书中案例让我明白,只要多思考、多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一个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点,就能打破沉闷。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用一段契合的影视片段引入,学生们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讨论和理解更加深入。
心得体会
南京方山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张玉立
加入何老师工作室的这一学期,是我专业成长路上意义非凡的时光。
在这里,我有幸聆听各位教育专家、名师的讲座与指导,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前沿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我突破原有认知局限,对教育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刻的理解。在一次次交流学习中,与同伴们思维碰撞,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阶梯。
获得优秀学员证书,既是荣誉,更是鞭策。我深知自己还有诸多不足,未来,我会带着在工作室汲取的力量,继续深耕教学,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成为更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心得体会
南京方山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邰玲
有幸聆听了一场关于阿兰·德波顿《艺术的慰藉》的读书交流分享,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按摩。书中提出的艺术七大功能——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与欣赏。这场分享会不仅深化了我对书中理念的理解,更是一次集体的精神疗愈。
陈老师的《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金陵石文化为例,深入浅出,深感其核心理念直指教育本质,项目化学习需围绕真实问题,通过驱动性任务整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听课者”蜕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场活动不是终点,而是阅读与美育共生共长的新起点工作室成员将以书为翼,让墨香在教案的字里行间生长,每位教师也将继续在美育的星河中,书写新的篇章。
文案:鲍冬子
校对:张晨
审核:何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