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趣横生·艺创无限
发布日期:2025/6/9 13:49:42 浏览次数:93次 作者:何建宏
节趣横生·艺创无限
——何建宏名师工作室“金陵民俗文化多元创作实践”活动报道
2025年5月30日下午,以“节趣横生·艺创无限——金陵民俗文化多元创作实践”为主题的江宁区小学美术何建宏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江宁实验小学金箔路校区成功举行。此次活动通过实践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将节日元素融入美术与手工创作,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创新思维。
由南京市诚信小学唐世清老师执教的《过端午 食五红——金陵端午食谱图》率先登场。唐老师以AI屈原诗人为上课切入点,通过学习讨论南京地区端午的饮食特点、知道什么是五红、为什么要吃五红。引导学生使用超轻粘土制作有趣立体的五红食物。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制作鸭蛋,有的制作南京烤鸭,在课堂上美妙的音乐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中,一盘盘色彩丰富、造型别致的端午五红食谱就制作完成了。
第二节课《过端午 赛龙舟——金陵端午竞渡图》由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的潘雅老师执教。潘老师以赛龙舟时嘹亮整齐的号子声将同学们拉入了节日的氛围里。通过对华夏图腾——龙的特征拆解,让学生能以简单的几何形概括龙头和龙尾的结构,并在“拼一拼”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龙的造型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共同完成了端午龙舟竞渡图。课程最后潘老师利用AI技术让同学们的作品动了起来,进行了一场真实的龙舟比赛。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
第三节课,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的陈琳老师为一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过端午 射五毒——金陵端五毒图》。课程伊始,陈老师以妙趣横生的“射五毒”游戏导入,瞬间激活了课堂氛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趣味互动中,初次邂逅端午文化里神秘独特的五毒元素,好奇心与探索欲被充分唤醒。视频欣赏环节,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一幅幅带有五毒图案的实物画面鲜活呈现,生动演绎了端午传统习俗的深厚意蕴,让学生们深切体悟到端午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刻。最后的拼贴游戏趣味盎然,充分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整节课以体验活动为线索,学生们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领略五毒图样的造型之妙、色彩之美、寓意之深,摇身一变成为端午文化的传承小使者。
课堂观摩结束后,南京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姚婧老师开展《粽香情浓·艺创金陵——端午民俗与南京文化美食实践探幽》讲座,以端午为引,依托工作室在研的省级课题,探索美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之道。讲座中,美育实践亮点纷呈。低年级用扭扭棒模拟绒花编五彩绳,高年级结合几何知识设计挂饰,还开展自然美育活动;非遗进课堂,剪纸、衍纸社团创作端午主题作品;构建文化图谱,整合民俗元素开发课程,融合劳育。校园“致敬大师”、“多彩非遗”系列展览成文化名片,讲座、承办教研活动、辐射乡镇学校,学生也对传统文化认知加深。未来,学校将开发数字资源库、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美育走向社会,深化五育融合。讲座秉持“守正创新,向美而行”理念,借动手实践与跨学科融合,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助力学生成长。
课后,老师们分享了观课的感想和思考:
月华路小学耿天誉老师深刻体会到创新教学对文化传承的激活作用。《端午节食五红》以粘土制作“五红”美食,将抽象饮食文化转化为可触体验。学生通过“指尖”操作,直观理解“五红”驱邪避疫的民俗寓意,实现文化具象化感知。《端午节赛龙舟》 用几何纸片组装龙舟,引导学生拆解结构、拼贴造型。活动融合形状认知与龙舟文化符号,在构建过程中理解传统器物逻辑,体悟协作精神。《过端午射五毒》以游戏化“射五毒”开场前置任务。通过简笔画掌握“五毒”特征,剪贴制作葫芦靶标,最后投掷体验。情境化还原禳灾习俗,让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情感共鸣。这三节课证明,传统文化教学需超越知识灌输,应通过创意载体(如手工、结构探索、情境游戏)让学生在具象操作、造型探索、沉浸体验中感知文化温度。关键在于找到“文化根脉”与“现代认知”的衔接点,以多元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认同,使古老民俗在课堂焕发新生。
南京市东山小学张晨老师表示三节美术课均以“端午”为核心,挖掘传统习俗中的美术元素,形成文化主线。唐老师《过端午——食五红》通过观察端午饮食的色彩与造型,引导学生用黏土创作“五红宴”,将生活美育与民俗知识自然融合;潘老师《过端午——赛龙舟》以动态表现突破难点,学生通过拼贴、绘画展现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陈老师《过端午——射五毒》结合民间辟邪文化,指导学生设计夸张的“五毒”形象,最终装点我们的生活,赋予传统题材童趣表达。本次“过端午”主题单元以“习俗—技艺—精神”为逻辑链,三节课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为美术大单元设计提供了教学指引。姚老师的讲座充分体现出美育的润物细无声,一场场美育活动的展示,一张张学生作品的呈现。充分展现了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价值。美育工作既扎根传统,又充满创新活力,这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如何更有效地在美术课堂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共生共长。
禄口第二小学的林菲老师认为这些活动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让我们通过身体参与触摸到端午的真实温度。“五红”塑形:揉捏黏土制作鸭蛋、龙虾等“五红”的过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黏土的触感唤起了对食物本真的感知。小组合作中的失误与欢笑,消弭了与传统饮食的疏离,让食物重新成为亲手参与的文化符号,悄然萌生文化归属感。龙舟剪贴:用彩纸解构龙舟竞渡,线条与色块唤起了动态记忆与想象。当作品排列成“竞渡场”,每艘龙舟承载着个性创意,又共同指向龙舟文化,展现了传统在现代语境中生生不息的奥秘。“五毒”转化: 将令人畏惧的“五毒”绘制拼贴成挂件,是将恐惧转化为护身符的心理过程。剪裁轮廓如同对自然威胁的驯服,完成的挂件既警示也寄托祛邪避害的愿望,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敬畏与掌控自然的复杂心态。这些或许粗糙的作品,却带来丰盈的内心收获。手工实践让遥远的端午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在数字化时代,手工的“笨拙与缓慢”反成为连接传统的最佳媒介。传统文化不应供奉于博物馆,而应活跃于指尖。当一代代人亲手制作理解节日,文化传承便不再是重担,而成为自然流淌的生活本身:用双手思考,在制作中理解,让文化通过身体实践获得新生。
南京紫东江宁学校的陈英萍老师表示这三节端午主题课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更让她对小学美术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一、优化教学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设计课程时,充分考虑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同,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耐心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创作。三、加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除了评价学生的作品,还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全面的评价,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最后,工作室主持人何建宏老师从课题、课程和课堂三个方面强调了三“课”的研究和融合。唯有围绕“金陵民俗”这一核心资源,扎实开展美术导向的课题研究,开发出富有审美意趣与操作性的课程内容,并最终在美术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与创造,实现“三课”的有机联动与相互促进,方能切实发挥美术学科在传承地方文化、涵养学生审美情操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美育范式。
此次基于“节趣横生·艺创无限——金陵民俗文化多元创作实践”主题的端午节活动成效显著,学生们通过实践深入了解端午文化,并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更在欢乐中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古老民俗在多元方式中焕发新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共生共长,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稿:潘雅
校对:张晨
审核:何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