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青蛙卖泥塘》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25/6/9 11:00:37 浏览次数:198次 作者:何丹


  在《青蛙卖泥塘》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将评价深度融入阅读过程,力求通过“以评促读”提升学生文本解读的深度与思维品质。实践中发现,精心设计的评价活动能有效撬动学生的阅读动力,但也对教师课堂驾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堂中,我构建了“朗读—互评—精读—再创”的循环链条。初读环节,学生分组展示青蛙吆喝的片段后,立即启动“朗读星级卡”互评:一星关注字音准确,二星评价音量表情,三星捕捉情感传递。当一组因夸张的“卖泥塘喽~”尾音上扬获得满星时,全班自发模仿,声浪起伏中悄然理解了青蛙从急切到自信的情绪转变。评价标准在此成为朗读的导航仪。针对青蛙改造泥塘的段落,学生需先圈画动词,再依据“行动卡”自评:是否找出5个以上动词?能否用这些词复述过程?一位学生指着“引水”说:“这个‘引’字就像小青蛙拿着小水管!”——具象化的表达正是评价驱动细读的明证。


挑战出现在高阶思维评价环节。讨论“青蛙为何不卖泥塘了”时,我引入“观点+证据”的评价量表。学生能快速说出“因为变美了”,却少有人关联前文“烂泥塘”的对比描述。此时我调整策略,投影出示两组泥塘对比图并标注关键句,要求结合图文证据完善观点。当有学生指出:“第3段说‘没有草,水很少’,结尾却‘有花有树’,这就是劳动创造的证据!”——即时性的图文互证评价支架,成功打通了深度理解的路径。


本课启示在于:精准的评价设计是深化阅读的杠杆。当“星级量表”替代模糊的“读得好”,当“证据雷达图”挑战浅层回答,评价才能成为推动思维爬升的阶梯。但也需警惕评价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割裂阅读沉浸感。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让评价语言更贴近儿童思维?如何将学生生成的质疑(如“改造这么累值得吗”)自然转化为评价议题?当评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脚手架”而非“测量尺”,文字的溪流才会真正汇入思维的江河。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流量统计| 校内链接| 版权申明

南京市诚信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诚信大道89号  邮编:211102  联系电话:025-87161800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