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阅读,培养思维深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语文组教研活动报道
发布日期:2025/5/8 10:17:29 浏览次数:18次 作者:陆培俊
借助文本阅读,培养思维深度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语文组教研活动报道
2025年3月19日,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借助文本阅读,培养思维深度”的主题活动,王艳艳老师执教了《鹿角和鹿腿》一课,王雅昕老师执教了《那个星期天》一课,之后黄金霞主任发表了“AI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讲座,大家都收获颇多。
王艳艳老师执教的《鹿角和鹿腿》一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扎实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图片导入故事,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读课文时,教师注重字词教学,特别是对“鹿”字的认读,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示范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变化,为后续分析埋下伏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教师在朗读指导上尤为扎实,通过师生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好问句、感叹句,体会鹿的惊讶、赞美和抱怨等情感。在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猴子和小松鼠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各有价值,不能光凭外表判断”的寓意。课堂小结简洁明了,紧扣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教师注重朗读指导和情感体会,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亮点在于以读促学,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建议在板书设计和书写示范上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总体而言,这是一节扎实而富有成效的语文课。
王雅昕老师执教的《那个星期天》一课,通过清晰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脉络和写作手法,课堂效果显著。教师以“等待”为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既自然又有效。在分析“我”的心情变化时,教师设计了鱼骨图、小组讨论和朗读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从字眼、细节和上下文多角度体会情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光线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心情的暗示,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设计合理,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建议在学生指导方面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黄主任的关于AI与语文教学的讲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令人受益匪浅。讲座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批改作文、个性化阅读推荐、语音识别辅助朗读等,展现了AI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的便利与创新。同时,讲座也强调了教师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情感引导、价值观培养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教师的角色依然至关重要。讲座不仅让我认识到AI技术的潜力,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总体而言,这场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