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教与学
发布日期:2021/10/22 11:38:25 浏览次数:2001次 作者:周书兰
“双减”背景下的教与学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南京市诚信小学 周书兰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灌输给学生许多语文知识,而在于教学生自己走完学习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学习过程指导的研究上。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和结论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去思考,去完成学习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古诗《夜宿山寺》时,一改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传统老法,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依靠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来扩展知识和解决一些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几幅图中都藏着一首古诗呢!在出示三幅图后,让学生猜诗题,从而引出诗人李白。在大致回顾李白生平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李白写的诗,题目叫做《夜宿山寺》,学生读诗题。接着对“寺”和“宿”进行识字教学。在初读古诗环节,通过生自读、同桌合作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小朋友们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来。用问题“小朋友们,读着读着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座怎样的山寺啊?”来聚焦本课的诗眼“高”。接下来的品悟古诗环节都从“高”字来展开。
这堂课,对诗人的创作艺术和修辞炼句的造诣,虽未作任何评价,但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辨析,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诗的境界,领略了诗的韵味,体会了诗的感情,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双减”背景下,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更契合儿童的特征和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