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文
发布日期:2021/4/6 14:41:38 浏览次数:4889次 作者:王紫薇
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文
-------2020-2021第二学期语文组第二次教研活动记录
3月31日,语文组开展了以“立足‘语用’点,教好古诗文”为主题的备课活动。
袁梦老师执教了一首古诗《元日》,袁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梯度,步步深入。先是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三首古诗的共同点——传统节日,由此,自然引出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通过想象新年时的情景,话题“穿越”到宋朝感受古人过新年。在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教法——“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课外延伸辅助,突破教学难点,即王安石写《元日》表达了“希望朝廷实行变法、除旧布新、高国强民”的美好愿景,教学目的达成水到渠成。学生学有收获,教师教法自然,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思考气氛。
杨虹老师执教了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杨老师立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了精彩巧妙的教学环节。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去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体会杨氏之子“甚聪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演绎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接着,中高年级语文组老师就两位老师的课例展开研讨。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重难点等方面依次阐述自己对课堂的见解,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肯定了袁老师和杨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在一个小时的研讨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能够积极发言、认真聆听、虚心学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主题教研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可以获得新的启发与进步。
《元日》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
1、出示几幅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咱们来玩个游戏叫看图猜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配乐)
2、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跟着三首古诗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板贴:传统节日)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找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一读自读要求。
1.明确要求,自读古诗。
(1)出示自读要求
(2)学生自读,同桌交流。(指导读好“屠苏、牧童、兄弟”)
2.检查自学,相机指导。
3.交流。
①这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品读《元日》,明意悟情
1.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你能说说我们现在是怎么过春节的吗?(课件出示相关情景)
2.合作探究,理解诗文。
(1)教师范读《元日》(配乐)
出示标注的古诗节奏,学生自读,指名读,评点鼓励。
(2)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交流读,一人一句,读出节奏。
(3)过渡:诗句会读了,你们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想一想,咱们以前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理解古诗呢?(相机板贴:借助注释、联系生活、查阅资料),原来有这么多方法呢,现在请你们同桌合作学习,交流古诗的意思。
(出示古诗及注释。)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
这首诗你读懂了哪句话?(相机交流)
①读好“屠苏”一词,借助注释说说“屠苏”的意思。
教师补充资料
②引导想象:大年初一全家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③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从哪个字看出?
“暖”是指什么?仅仅是指温暖的春风吗【板贴:饮屠苏酒】
小结:师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生读诗句。
过渡: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欢度春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屠苏酒,还会做些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照耀着千家万户。千门万户:就是千家万户的意思。 曈曈:灿烂的阳光表达愉快的心情,同时也象征着光明美好的未来。阳光撒下来,心情怎样?你来读一读。【板贴:太阳初升】
过渡:打开大门,人们在干什么呢?你瞧:引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板贴:换新桃符】
①出示“桃符”的图片,补充介绍
②古代的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所以“符”是竹字头。师范写。主要是上短下长,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点在竖中线上。
③老师这里给大家找来了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背景,我们来听一听。
出示资料:王安石不仅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写这首诗时,他正担任宋朝的宰相,正在进行大力的改革,废除旧的制度,推行新的政策,造福人民。他对自己推行新政策这件事充满了信心。
师:读完资料你觉得这里的新桃和旧符还指什么呢?
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王安石对自己推行新政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心情愉快。
总结方法:原来,联系背景也是学好古诗的一种方法哦。【板贴:联系背景】
“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象?(板书:辞旧迎新)。
小结:师说后两句意思,生读诗句。
这首诗的意思咱们都了解了,你瞧,(师指着板书,相机板贴彩印)过新年啦,人们点燃爆竹,送走了旧的一年,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大家聚在一起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开门迎新,忙着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这种气氛,如果你身在其中,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吧。(齐读古诗:既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推行新政策的雄心壮志。)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春节到啦,我们一起换上一身新衣,来到充满年味的大街上。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和乡邻问好.....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过节情景呢?这四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问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放飞想象,置换角色,描述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①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新桃符,这是为什么呀?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那位男子把旧符换作新桃时,会说些什么呢?
说春联。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你家贴过哪些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
②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着,你觉得是谁在放鞭炮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过春节为什么放鞭炮呢? (据说是为了驱走恶灵和瘟疫)
③屋子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暖暖的屠苏酒,还会说些什么呢? (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与祝福)
(3)现在,你能看着老师给的图片,尝试背一下吗?
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过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句,你看:引读
出示有关描写春节的诗句,诵读积累。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2.总结学法。
(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没有悟出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指名交流,引导梳理学习古诗“四步法”。
第一步,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注释或同伴交流,理解诗意;第三步,融入情境,展开想象,描述画面;第四步,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3.布置预习。用今天学到的“四步法”,尝试自学《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则小故事,感受语言的魅力。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找两位同学,提问:如果用文章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家可以怎么称呼你?
师点评:你看,我们同学们的姓氏在古代有着不一样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
二、初步感知,理解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用一句话告诉我。(板书:杨氏之子、孔君平)
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小故事的意思。可以先小声讲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根据学生讲的程度点评,补充相关知识点。
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小古文的译文,是不是和同学们刚刚讲的差不多呀,看来我们同学们借助注释就可以独立理解文言文意思,可真了不起。(PPT出示译文)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再来读一读。
读完这则故事,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用原文中的内容回答我。(板书:甚聪慧)
三、想象画面,感受“聪惠”
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最关键的这个词,真了不起。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感受他的“甚聪慧”。
谁愿意来读?师点评:读的真好,字正腔圆;你的声音真好听,不仅读的准确,还读出来小古文的节奏呢。
刚刚同学们都朗读的很投入,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看看杨氏之子聪慧在哪里。
(PPT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请你来读。
这句话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有个孩子今年九岁了,他十分的聪明。请同学们想一想,杨氏之子平时可能做了哪些事情呢,会让别人知道他从小就很聪明?
谁还能说说他平时聪明的表现?(找四位同学说,说完读。)
(PPT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齐读)
(1)出示孔君平的简介。
(2)结合这段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孔君平是怎么拜访杨氏的?
我们接着再来看下一句。(PPT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指名读)
(1)从这句话中,你又能联想到什么画面?
(2)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请同桌两人配合说一说,演一演。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道具。
(3)从这两位同学的表演中,你们能看出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文章最后两句是最能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1)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解释,师相机板书。
(2)是呀,孔君平可能就是想和杨氏之子开个玩笑。那孔君平为什么要和杨氏之子开这个玩笑,你能说一说孔君平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3)杨氏之子又是怎样回答的?(PPT出示)指名读。
你能来解释一下吗?原来杨氏子不仅听出了孔君平话中的意思,还发现了对方姓氏上的特点。如果杨氏子也用孔君平的这种说话方式,他会说什么呢?
生:此是君家果——
孔雀是君家禽。(ppt出示)
师:文中的杨氏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t出示)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师:为什么杨氏之子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4)简单的两句话着实有趣,暗藏玄机,谁能来配合读一读。
(4)我们同学们配合读的真好。假如今天来拜访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梅先生,那杨氏之子又该如何作答,你能不能帮帮他。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5)我们从刚刚同学们的回答中,知道了杨氏之子“甚聪惠”,那么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想些什么呢?还会说些什么呢?又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呢?尝试用文言文说一说,能不能配上动作,演出来。
9.刚刚我们同学们集思广益,想象出了文本之外的很多内容。下面请小组合作,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请同学上台展示。(旁白、孔君平、门童、杨氏之子)
四、拓展延伸
1.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本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出示资料简介。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小古文,同样选自《世说新语》。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古文意思。
徐孩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③之曰:“若令④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⑤。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⑥,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语:对……说。④若令:如果。⑤然:这样。⑥瞳子:瞳仁。
能够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故事的举手?
3.请你结合意思,说一说徐孺子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
反思:
《古诗三首<元日>》教学反思
2021年3月30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三(4)班执教了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一课。现将反思如下: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和欢乐气氛;后两句紧承上文,以“瞳瞳日”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万象更新的景象,并揭示新生事物总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规律与哲理。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和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于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这篇课文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教学。第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我运用了看图猜传统节日的方式来导入,并配上音乐,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然后交流其他的传统节日,回忆学过的传统节日,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做铺垫。第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首先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想想三首古诗分别和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去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课后习题。检查朗读的时候重点指导“屠苏、牧童、兄弟”这几个难读的词。第三:品读《元日》,明意悟情。本环节重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配有多幅图片,帮助学生丰富想象画面,感受春节的热闹。第四:总结学法,拓展延伸。最后这个环节出示其他的关于春节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总结学法,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尝试自学剩余两首古诗。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教给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古诗,由扶到放,授之以渔。
一节课虽然精心设计,还是美中不足:
1、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在读中体会。古诗教学就更要注意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本节课朗读不够多,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朗读,以读促悟。
比如在指导孩子们读古诗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是当时的官员,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又会怎么读?”
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读着读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能够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古诗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呢?
课后教研,张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带领孩子们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看着似乎很扎实,但其实有些割裂了古诗所特有的韵味。在理解诗意这一部分,我们不用深究每个字的意思,只需要理解关键词即可。
3、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放在哪一环节更合适呢?
这个问题,我在磨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直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在集体教研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史主任一个问题“你在讲解‘除’是过去的意思时,有想过它的本意是什么吗”把我问懵住了。我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个字。“除”的本义指宫殿的台阶,后来字义泛化,也指一般的台阶。人在台阶拾级而上时,必须一级一级地更替登上,意味着一级过去,又迎来新的一级。因此,“除”既有除旧又有更新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的“一岁除”,是表示一年过去了,含有旧岁换新岁之意。此时链接写作背景,让学生大概了解,似乎会适宜一些。
4、在教学生字“符”时,可以渗透一些汉字文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上完课后的兴奋,兴奋过后的沉思,似乎总有“如果”相伴,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这一次的教研中,总结得与失,才能让自己更自信的前行。最后特别感谢前来听课以及帮我磨课的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对古诗似乎没有那么畏惧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
《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借助之前学习过的方法自主理解文意,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应该大胆放手,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在反馈环节,老师进行巧妙的引导与点拨。
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的导入中,我从学生们最长遇到地文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我们的“语文园地”。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我自我介绍:我是姓“杨”人家的女儿,我就是“杨氏之子”,也可以称“杨氏之女”。并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古文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说的欲望。
课上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富有浓厚的文言文味儿,如:“邓氏之子,甚聪惠!”“谁与杨氏之子一样聪惠?”等,都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了灵动的课堂氛围。最让人叫妙的是,我为了让学生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还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理补白的训练:孔君平看看手中的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这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会对孔君平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通过人物心理补白,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在此训练的基础上,我“无中生有”地假设很多情境,如有李君平,梅君平来做客,杨氏之子又会如何作答?让学生学着杨氏之子去随机应变,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
三、有的放矢、师导生主
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堂是学生的主场。我们来看《杨氏之子》,整节课用时约40分钟,我在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上是十分合理的,先是导入新课,确定学习目标,用时5分钟。我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用时10分钟,这期间我在各个小组和学生间巡视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导学、全班交流用时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我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灵活调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点评。学生发言面广,积极性高。检测预习用时5分钟,时间虽短,可是由于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对文中生字早已预习,所以对我设计的练习能很快完成。
整节课上,我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既重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又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独具匠心地进行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引导,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高年纪学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我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处理也非常成功。课的最后,与学生交流文本出处,并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带着对古人的尊敬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