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日期:2020/12/10 14:34:53 浏览次数:5646次 作者:张丽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 21 大自然的声音 | 年 级 | 三年级 |
课 时 | 第1课时 | 备 课 人 | 张丽 |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脉络清晰的散文,全文以文学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音响,讴歌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简明严谨的结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时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 重难点: 1.展开想象,借助描写声音的词句感受风声的美妙。 2.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学习使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进行表达。 | ||
教学目标 | 1.正确认读“妙、奏、伟、呢、喃、击、汇、喳”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奏、琴、滴、敲”等4个生字。 2.能抓住文章关键句,借助思维导图,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全文构篇方式为由总到分,2、3、4自然段构段方式为先总后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描写声音的词句体会风声的美妙。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 ||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明确单元及课文学习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出示单元导读 今天我们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单元导读,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单元的学习目标有哪些?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回答 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我们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单元有两个学习目标: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揭示课题,明确课文学习目标。 1.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关于大自然的什么呢?齐读课题。 2.大自然的声音有哪些,各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复习“关键语句” 在前面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关键句。什么叫关键句? 概括一段话里或整篇课文主要意思的句子叫做关键句。习作时我们可以围绕关键句来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读课文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句。 (二)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这句话。 (三)检查字词及课文朗读 1.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 美妙演奏雄伟汇聚 打击呢喃叽喳 (1)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提醒:奏,平舌音;喳,翘舌音。 (2)理解“呢喃细语” A.“呢”这里是多音字,另外一个读音是——?”ne”表示语气。 B.“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与什么有关? C.呢喃和口说话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呢?联系课文就能知道,谁来读?(出示描写微风的句子?) 呢喃指的就是——? “呢喃”是指温柔地说话,轻轻柔柔地说话。 D.(出示图片和字典中的解释)这是字典中的解释,谁来读? 出示:“呢喃”原本是指燕子的鸣叫声,现在也指人们悄声细语。 这个词要读得轻柔,女生一起读这个词语。 课文中指的谁和谁呢喃细语?(树叶和微风) E.归纳理解词语方法 理解一个词语,可以看它的部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再查查字典。 4.出示会写字词,复习认读 美妙 演奏 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打击 乐器、雨滴、敲打 这些是我们已会认读的字词,本课中要求会写。我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读。 5.出示描写声音的词语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唧哩哩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看看这些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 我们把这样的词叫拟声词。一起读。
三、梳理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一)交流自学要求2,粗知课文大意 1.刚才大家还思考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出示句子: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一起读。 这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那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板书:美妙) 利用关键句可以粗知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梳理全文脉络 1.下面我们继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课文后面的填一填。(出示) 默读课文,仿照题目第2自然段的例子,找出第3、4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填空。 学生默读思考 2.交流指导。 谁来说,这里怎么填的?这一处呢? 补充思维导图(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第2、3、4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分别用各自的关键语句表示。 3.看看这张思维导图,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奇妙的声音?(板书:风水动物) 全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一关键句,写了大自然的风、水和动物的声音。全文构篇方式就是,先总后分。 (三)围绕自然段中的关键句,梳理2、3、4自然段 1.那么,风、水、动物通过哪些方式发出美妙的声音?我们围绕段落关键句,借助思维导图,继续梳理。 2.梳理第二自然段 (1)先来看第二自然段,出示: 风通过什么方式发出美妙的声音?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有关词语。 (2)学生默读思考 (3)指名回答 风,通过翻动树叶发出声音。我们可以先把这个词语用“△△”画出,再像这样用箭头和文本框继续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翻动树叶) (4)出示:课文例举了哪几种风翻动树叶唱歌的情况?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有关词语。 课文列举出四种风翻动树叶唱歌的情况,不一样的树叶,不一样的季节,微风拂过和狂风吹起。先用“——”画出这四个词语,再像这样用箭头和文本框,接着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一样树叶、不一样季节、微风拂过、狂风吹起) 3.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1)我们用思维导图梳理了第2自然段。3、4自然段围绕段落关键句,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请组长带领组员按以下步骤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 ①水、动物通过哪些方式发出美妙的声音?各自默读3、4自然段,用“△△”画出有关词语。 ②仿照第2自然段的例子画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组长执笔。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学习成果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水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动物呢? 教师根据汇报,出示相关思维导图(敲打汇聚、鸟鸣虫叫) (四)小结 这篇课文先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然后分写了风声、水声和动物声。写风声时围绕段落关键句,写了风翻动树叶时的4种情况;写水声时也围绕段落关键句,写了雨滴敲打不同事物和雨滴汇聚时的美妙声音;动物声围绕段落关键句写了鸟叫和虫鸣。
四、品读想象,感受风的声音的美妙 1.接下来,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大自然中这些美好的声音。出示: (1)你从哪些词语、句子读出了风声的美妙?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想象,把风声的美妙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指导。 (1)赏读四个“不一样” ①句中用了四个“不一样”,说明风的声音变化多。谁能具体说一说这些“不一样” 引导1:可以看看这些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 出示:当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是()。 ②各种各样的树叶,风翻动时声音都不一样。相同的树叶在一年四季中,风翻动他的声音也不同。 谁能读出这些不一样?指名读(朗读时突出四个不一样) (2)赏读“微风拂过”时与“狂风吹起”时 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风声的美好? ①你在哪里听到过“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或“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 在这里,“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更让人体会到微风的轻柔。“充满力量的声音”“雄伟的乐曲”,更让人形象地感受到狂风的狂。 ②谁能读出这种变化? 相机示范朗读:微风要读得轻、缓;狂风要读得急、猛。 ③师生合作朗读 风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呀!有时轻轻柔柔,有时雄伟而充满力量。老师和你们一起渎,老师是温柔的微风,你们是雄壮的狂风。 4.这个自然段,先总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围绕这个关键句,写了风翻动树叶时的四种情况。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为先总后分。 自己再把这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好变为红色的部分,仔细体会这风声的美妙。
五、课堂小结,写字指导 1.这节课我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句话,写了风声、水声、动物声。还通过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到了风声的美妙。 2.(出示生字)这是本节课要练写的字。仔细观察,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 3.交流指导。 “滴”:注意右边不是商量的商,右下里面的部分为“古”。 “敲”:右半部分短横不出头不要写成“支。” “琴”:下面是“今”不是“令”,不要写多一点。 “奏”: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4.范写“琴”“奏” 看老师写“琴”“奏”,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都有撇、捺,撇捺写的时候要舒展。琴:两王紧凑,左边王的横变成提,撇捺舒展,下面是今, 奏:三横间距匀称紧凑,撇捺舒展,天的捺画改成点。 5.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在练习纸上各写一个。 写完的同学对照范字比一比,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6.布置作业 (1)利用思维导图,熟背第二自然段。 (2)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 ||
板书设计 |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 美妙 水 动物 | ||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 教学课件、黑板贴 |
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四个自然段,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
整节课时间把控不够精细,朗读形式不够丰富。本来设计的教学没能按时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