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江宁区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研讨活动有感
发布日期:2020/10/23 16:16:41 浏览次数:911次 作者:黄菲儿
参加江宁区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研讨活动有感
9.29和10.22是两次小学科学区级教研活动,主题都是“双螺旋结构”,我们都知道双螺旋是DNA的结构,它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组成,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而在刘德云老师的带领下提出了小学科学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一条显性的科学活动和一条隐形的科学思维两条链组成,通过问题环扣和证据链相连,两者相互关联并且螺旋上升。问题不是单个零碎的问题,而是若干个指向目标的问题环扣,问题群。证据是能够达成同一目标,解决问题的证据链,为了解决问题寻找证据,用证据来证明问题就是科学思考的过程。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数关注问题本身,而忽略科学思维。一定要思考学生哪里懂,哪里不懂。问题链的设置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关注学生的误区。
通过刘老师的讲解,科学老师对小学课堂的双螺旋结构有一些清晰的认识。结合听的课例来看,《浮力》这一课科学内容本身就有一些困难,要教好这课就更加困难了。我总共听过三个老师上过此课,周莹老师就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而市教研的滕老师有所调整,但是本意还是控制体积一样看物体的质量,控制质量一样看体积。其实物体的沉浮是比较物体本身的重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判断物体的沉浮,王亚芹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直击沉浮的原理。其实我们老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作为经验不够的年轻老师,往往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控,所以我们得多学习,多钻研,多思考。仔细琢磨问题,提出指向性高质量的问题往往可以慢慢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而耿曼漫老师的那节课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通过递进的问题群,来获得证据进一步解决问题。拓展生活经验,纠正知识误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