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发布日期:2019/12/19 13:23:16 浏览次数:1069次 作者:杨虹
十二月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
12月11日上午,四年级语文组备课活动如期开展。本次备课组活动由王紫薇老师执教古诗《出塞》、《凉州词》。课后,我们也有幸邀请到百家湖小学的杨芳老师进行评课指导。
王紫薇老师执教《出塞》和《凉州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学习基础,所以这堂课就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教学。这两首诗歌都是边塞诗,王老师首先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引出边塞诗的特点是豪放壮阔;接着让同桌合作学习,自己尝试着理解诗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化被动为主动。这节课,王老师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习惯,相信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课后,我们还邀请了百家湖小学的杨芳老师,她对这堂课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但是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过渡语,需要学生做的事情一定要明确提出。同时还指出古诗文教学要有层次感,脚步要走的稳一些。以朗读为例,不能一上来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而是层层推进、逐步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杨老师还提出古诗教学要给孩子们创设情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理解诗歌感情。
活动形式:集体备课、磨课
活动时间:2019年12月11日
活动安排:
上课老师 | 所在学校 | 上课内容 | 时间 | 班级 |
王紫薇 | 诚信小学 | 四年级2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 10:00~10:45 | 四(2)班 |
10:55~11:30 四年级东办公室语文老师研讨 |
相关照片:
听课老师认真记录:
上课老师教学设计:
出塞
一、导入
1.自读前两首古诗,谈谈描写的都是什么场面。
2.播放战争视频谈感受(残忍、暴击、激烈、惊心动魄……)
3.自秦汉以来,我国边塞地区一直都在进行着战争,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战士离开家乡来到万里之外的边塞驻守边疆,一直都不能回家。又有这样一批诗人,像: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的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所作的有关边塞生活的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
二、学习《出塞》
1.《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指多名起来将诗读准确、读出节奏。
3.同桌之间互相说诗意。一人读诗,一人说意思。
4.图片体会边塞风情(荒凉、雄浑、寂寞、艰苦、冷清……)
5.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品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回忆与明月相关诗句,体会思乡之情。
(2)想象画面
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以前,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仿佛看到了
a.士兵那白发苍苍的父母,他们一脸皱纹,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到村头的老树下,遥望着边关,忍不住叹一声__________________
b.士兵那柔弱无助的妻子,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边关,忍不住别过脸去_________
c.士兵那无依无靠的孩子,看着得到父亲百般疼爱的伙伴,忍不住_________________
(3)诵读感悟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却不能回。这都是那该死的战争啊!
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还有痛恨!还有愤怒!)
让我们一起去控诉那该死的战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品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资料链接出示李广资料
(2)李广与高适笔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进行对比,体会诗人对李广的赞扬,渴望出现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的良将。
8.伴奏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出塞》并尝试背诵。
三、学习《凉州词》
1.指名范读
2.一起读一读
3.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席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将士们举杯豪饮,体会将士们的心情(豪气、放纵自我、开怀畅饮……)
5.品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a.通过“笑”字体会将士们此时的心境。
b.“古来征战几人回”与前一首诗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进行比较,体会古代出兵打仗的不易,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四、比较两首诗相同之处
1.都是边塞诗
2.“人未还”与“几人回”
3.从中体会到爱国之情。(回归语文要素,本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方法的点拨,第二首诗应该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而本堂课并没有为学生点拨方法,只是在教内容。
在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句时,应注重整体的回环,重在体悟诗人对良将的渴望,呼吁朝廷任用良将。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出塞》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3.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课前安排的搜集军旅诗,以及对李广生平的了解,王昌龄做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而这些资料很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