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读写结合,让想象插上翅膀——11月语文组古诗文阅读专题教研

发布日期:2019/11/27 22:57:47 浏览次数:2317次 作者:张佩瑶

  读写结合,让想象插上翅膀

——11月语文组古诗文阅读专题教研

    20191127日上午,我校开展了基于读写结合的古诗文阅读专题教研活动。第一节课是由史学来老师执教《山居秋暝》,史学来老师从注意停顿,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抓住景物,想像画面、借助资料,感悟诗情四个环节带领学生学习古诗,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第二节课是张佩瑶老师执教《长相思》,张佩瑶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让一个个文字立体成画面,在清婉、悠扬的音乐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引领着学生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第三节课,杨芳老师就史老师和张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杨老师指出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读正确、读出节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悟诗情;教师要深入多方面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给予学生合适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从中体悟诗词传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借助语言、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

活动设想: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律诗和清词,反复的诵读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如何让孩子们更快地进入情境,而非在咬文嚼字中直接古诗词含义呢?

活动形式:教研课

活动时间:20191127

活动安排:

上课老师

所在学校

上课内容

时间

班级

史学来

诚信小学

五年级2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9:10~9:50

五(2)

张佩瑶

诚信小学

五年级2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10:00~10:45

10:55~11:30 会议室全体语文老师研讨

相关照片

史学来老师上课

QQ图片20191128181500

张佩瑶老师上课

QQ图片20191128181552

听课老师研讨

QQ图片20191128181512

听课老师评价

IMG_3673

IMG_3664


听课老师认真记录

IMG_3678


听课签到表

5C2546B284F28E88B7AA68FF34D8DF25

上课老师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1.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2.板书:诗中有画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3.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5.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6.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7.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明确: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8.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9.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指生读

2、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3、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ɡūo聒   ɡēnɡ更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ɡēnɡ,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ɡuō,喧闹,嘈杂。 。

⑦故园:故乡,家园 。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5、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6、指导朗读并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7、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8、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9、想象词的意境: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0、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11、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四、拓展《长相思》

1、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小结

3、学生配乐朗读

五、交流

1、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2、指导学生朗读。

上课老师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史学来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最后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不足之处也有很多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长相思》教学反思

  张佩瑶

《长相思》备了五稿,从一稿的征兵通关环节到三稿的深情演绎,直到打开了王崧舟的教学设计,发现自己的脑子里全都是王崧舟了。但是大家毕竟是大家,他的文案放在我身上总觉得怪怪的,加上没有上过五年级的课,也没有渲染过这种凝重哀愁的氛围,所以进行了一番修改。

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思路不变:1.初读,读准生字;2.读顺古词,读出韵律和节奏;3.读出味道和感觉。接着理解含义,因为不想肢解词句,又要考虑到表述和理解的难度,最后采取的策略是让孩子自己说,无论表达精确与否,只要不偏离太多,都对他进行表扬,因为古诗文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后以身、心何在串联文本,引发孩子们的三重想象,读出画面和情景,通过征途和故园的对比,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而扮演妻子、父亲和朋友的环节,则拓展了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使词人纳兰性德成为一个整全的、思乡怀故,情感细腻而又愿意戍边卫国的高大形象。

几处有疑问的地方今天也请教了指导老师杨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但也有很多专家指出,古诗教学不建议将方法明确化,而应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事实上这节课我一直在教寓情于景,但到最后才点出这个方法,这样的教法不知是否合适。杨芳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目标既为学习寓情于景,那么最后点明确实是可以的,先提出后运用是建立在第一课时扎实训练的基础上。此点再思。

第二个问题是 《长相思》是21课的第二课时,虽然本质上还是采用了第一课时老师教给大家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感觉上关联性不大,训练的点没有统一达成,但这是一首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又有难度,所以部编版教材这种一课三首古诗词的课型,应该怎么教,以这篇课文为例,一二课时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答曰:根据课文类型来决定。本课是两诗一词,《枫桥夜泊》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或者是语文要素的统一上,都适合和《山居秋暝》放在一起教学,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但《长相思》是一首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词这种文体,且课后练习的要求是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且两个课时能达成浑然一体的课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流量统计| 校内链接| 版权申明

南京市诚信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诚信大道89号  邮编:211102  联系电话:025-87161800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