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9/5/15 11:32:30 浏览次数:2391次 作者:张丽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全文共9个自然段,主要从“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课文语言浅显,层次清晰,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孩子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的意思,读好对话,并能在对话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小燕子、小鱼在下雨前的表现。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活动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处处细致倾听,抓住从学生口中蹦出的玉言,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我们的课堂。在让孩子们找出课文里出现的动物这一环节时,我没有放手给孩子们去找,用板贴的形式提醒了他们。课堂中,孩子们在朗读对话的时候放不开,不能及时抓住“大声喊”“跑”等词语更精准地把握语气,我没有及时通过范读、引读等形式帮助孩子。今后在教学中会注意以上几点,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