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区科学教研活动有感

发布日期:2018/11/9 15:42:33 浏览次数:1036次 作者:严梦甜

江宁区小学科学“关注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专题研讨活动(三)有感

119日上午9:10-12:10,江宁区小学科学专题研讨活动(三)在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进行。本次教研的安排如下:晓庄实小陈卓老师带来的研讨课《导体与绝缘体》、龙都小学李鸿见老师带来的研讨课《明亮与黑暗》、南京晓庄学院徐敬标教授带来的微讲座《预设与生成》以及刘德云教研员带来的教学研讨与总结。

陈卓老师的《导体与绝缘体》,整节课教学设计层析清晰、目标明确,逻辑思维很强,教学语言稳实、不急不躁。导入环节精巧设计问题情境:教师组装电路,发现少了一根导线,启发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导线?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容易导电的物体来代替,比如金属、铁、水等,从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第二个环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用两根导线怎么检测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学生说不全或者不准确,陈老师采用学生发言、他人补充和教师提炼等方式步步引导学生说出连接方式,从而引出检测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出示:这是一个检测器,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得出结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第三环节认识水和人体的导电性,第一次用小灯泡检测水得出水不容易导电,进而引导学生检测器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接着将小灯泡换成LED灯泡,得出水容易导电。通过前后两次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学生会想到灯泡电压的问题,进而发现原来“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这一科学概念。

李鸿见老师的《明亮与黑暗》,整节课思路清晰,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装置准备充分,板书设计巧妙且有效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导入阶段,通过打孔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有光才能看见物体,接着加入手电筒,学生不难发现:有更多的光才能看清物体,这里的设计非常巧妙且目标明确。第二环节,教师两次演示手电筒照射白纸的实验,学生不难发现手电筒距离的远近和光斑的大小和明暗有关系。接着,学生经历猜想到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里李老师准备的实验装置非常精妙,学生只需要前后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大小和明暗情况,而且利用底座上三个颜色区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手电筒移动的位置。学生实验非常积极、活跃,实验现象及结论的生成非常顺利且有效。

两节研讨课结束后,是徐教授带来的微讲座《预设与生成》。徐教授从自身出发,与我们平心交流,并强调课堂掌握能力就是预设能力的体现,要关注学生差异性、关注课堂我们没有预设到的情境等。另外课堂预设还要留有空间和自由,科学课堂是一个“热闹”的课堂,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说、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徐教授还强调生成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发展、建构和生长。最后,徐教授建议我们,一节课下来要自己反思:这节课体现了哪些科学本质?并把它记录下来。

最后,刘教研员先对徐教授的微讲座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鼓励教师不要惧怕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接着对杨聪老师和陈卓老师的同课《导体与绝缘体》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两节课思路都非常清晰,只是落脚点不同。柏雅文老师和李鸿见老师的同课《明亮与黑暗》教学设计虽然相同,但李老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由柏老师的纵向观察转变为横向观察。刘老师还提出,如果把李老师和柏老师两个实验结合,这节课又将如何设计呢?实验装置又如何改进呢?这无疑给我们在座的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IMG_20181109_092746

IMG_20181109_103445

IMG_20181109_110354

IMG_20181109_111307

IMG_20181109_115714

关于本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流量统计| 校内链接| 版权申明

南京市诚信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诚信大道89号  邮编:211102  联系电话:025-87161800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