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教研反思
发布日期:2018/11/3 19:11:36 浏览次数:1020次 作者:严梦甜
《纸》教研反思
2018年11月1日周四上午第二节,我在三(5)班上了一节教研课《纸》。由于前期市级培训比较忙,一直没有时间备课,直到10月28日周日,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备课。
第一次备课,我选取的是教材上“纸的吸水性”实验和“纸的结实程度”实验。我认真设置了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准备了实验材料,整堂课以“吸水性”实验为主进行详讲,以“结实程度”实验为辅进行略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第一次备课选择的三种纸分别为卡纸、报纸和面纸,通过比较三种纸上的水印大小得出结论:面纸吸水性最强,卡纸吸水性最弱。在第二个“结实程度”实验上,我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在纸条下面挂同样重量的钩码,观察哪个纸条先断进而得出结论。
10月29日在三(4)班第一次试上,自己发现整个教学流程有很大问题:一方面,课堂时间没有分配好,导致第二个实验没有进行到底;第二方面,学生操作吸水性实验时,会拿滴管在一种纸上三处分别滴一滴水。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教学改进,比如有意分配课堂时间,明确强调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
10月30日在三(6)班进行第一次磨课,黄老师听完之后提出了很多建议。实验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是因为实验材料没有选对或者没有控制好。对于吸水性实验,黄老师针对学生不会控制滴管等问题,提出把滴管去掉,换成把三种标有刻度的纸一起竖直放进水里,通过观察水在纸上爬的格数来判断其吸水性。对于第二个实验,黄老师认为有点难度,强烈建议我换成观察纸纤维的实验,这样一来,整节课的逻辑性会更强。另外,一节课除了两个实验还要加一些文字性的知识或者情感上的升华。
30日晚又重新备课,这次实验材料改动很大,去掉滴管改成木棒,烧杯换成培养皿,第二个实验需要放大镜、撕开后的三种纸;教学设计中很多细节增增减减,实验记录单也改了不下四次。
31日上午开始做6组材料,将卡纸、报纸和面纸裁剪成大小一致并标有同样刻度,粘贴在一根木棒上。结果进行预实验时,发现卡纸和报纸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所以中午又重新换纸,一个个尝试,最终发现砂纸、卡纸和面纸最合适,这次又重新做6组材料,这期间费了好长时间。
31日下午第三节,跟郝建业老师借了三(3)班又试上了第二个版本,自己发现第一个实验顺利进行,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描述三种纸纤维的疏松程度时,发现学生更多用空隙大小来描述了,而且学生在表达时不会用语言描述。后来我又改进,直接将纸纤维疏松程度换成纸纤维空隙大小和吸水性的关系,把让学生凭空说换成让学生画出来等。
11月1日周四上午第二节,在三楼车模室进行了第一次教研课,听课老师有王校、黄老师、杨小勤老师和魏庆水老师。上完之后,自己也明显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让学生拿放大镜去观察纸纤维空隙时,学生并不能看得很清楚;在下课铃响后,“拓展”内容还没讲,自己却没有适当地去舍弃一些教学内容。
中午,王校牺牲午休时间,对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①课堂提问要站在孩子的立场,问题不能太专业,要接地气,让学生有话说。
②要明确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③设计实验的方案要有利于结论的形成。比如实验一:要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发现”上;实验二:学生用放大镜看不见纸纤维空隙,可以换成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图片,直接用PPT展示,让学生观察并发现。
④拓展内容偏多,可以换成欣赏纸艺,让课堂结尾变得放松一点。
11月2日上午,黄老师利用两节课时间对我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建议。
①“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制品”换成“你见过哪些纸”。我们一起预设学生在校园可能见过的纸有:面纸、擦手纸、厕纸、宣纸、书本、试卷、快递盒、牛皮纸、报纸、便签纸、杂志纸等。
②将“纸的用途”换成“纸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先让学生说,接着准备不同的纸,让学生上台摸纸,学生可能会提出厚薄、软硬、颜色、吸水性等方面的不同,最后教师提炼。
③要对纸提前进行一些处理,这样学生观察更清楚。另外纸的种类也要提前优选好。
④实验一,让学生计时换成教师统一倒计时,时间到把三种纸拿出来观察,记录,收材料,学生带着纸结合记录单上台讲或者将记录单改成画图。
⑤实验材料比如放大镜一个组一个太少,最好人手一个。
……
总之,很感谢王校和黄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今后我一定会把这次教研课学到的东西认真运用到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