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现代与经典
发布日期:2018/10/21 16:42:05 浏览次数:1959次 作者:张艳珍
《沉默的数据》听课感想
现代与经典,张齐华老师《沉默的数据》,一整节课,没有让学生动笔,可是思维的火花一直在课堂中闪光,张老师通过二战战斗机中弹后,安全返回的战斗机的中弹情况,来分析战斗机的哪些部位需要加固。在这一个引入案例中,中弹情况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二:1是哪些部位中弹了,2是中弹数量的多少分布是一样的吗?从中学生体会到了调查数据可以说话,即数据也是会说话的,有的孩子说,中弹最多的地方需要加固,因为那个地方中弹最多(比如机身,机翼,机头等),容易坏,所以最需要加固,个别孩子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说中弹少的地方需要加固,因为虽然统计数据说这个地方中弹少,但是也不定说明这个地方就中弹少,因为统计的数据来源是安全返航的战斗机,还有一批在战斗中牺牲的战斗机的中弹情况,我们不得而知。由此引出,还有一批我不知道的数据,也就是看不见的数据,我们称之为“沉没的数据”,由此引入,已历十年事件引入,引发孩子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孩子积极思考,表面上没有在上数学课,其实已经对孩子的思考进行了引导,孩子时刻在对立思考着。那么回归生活,我们生活中是否也存在沉默的数据呢?问孩子们淘宝卖降落伞吗?孩子说卖。教师引导孩子,只是你们说有得卖,老师也不能真的相信有得卖,淘宝店家告诉我们他们家降落伞的销售情况没有差评,我们就能相信,这家店的降落伞真的好吗?孩子说不一定好,因为有的人没有进行评价,有的人在使用降落伞的时候,已经坠亡了,没法回来差评了,案例二春运记者到候车室调查,有没有买到票,所有的人都说买到票了,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解决了,对吗?孩子说不对,有的还说还有人没有买到票,有的孩子说,既然在候车室了,说明都是买到票的人,调查没有意义,如果这个调查没有意义,需要选择哪个地方调查比较好呢?购票大厅?大学生校园?建筑工地?案例三:比尔盖茨大学期间退学了,开公司去了,乔布斯大学一年级退学了,开公司去了,李嘉诚也退学了由此得出结论,学校教育没有用!这种结论科学吗?请你发现其中的数据,给出判断,找出沉默的数据。我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问朋友们喜欢不喜欢我,我的朋友圈1000多个好友,其中五百多朋友回复了我了,有四百多说喜欢,四十多说还行吧,还有7个人说不喜欢。我能不能就此得出,大家都喜欢我的结论?孩子说,不能,因为调查范围是朋友圈,里面肯定多数朋友都是喜欢你的,朋友圈中一千多人,还有五百多没有回复,有可能都不喜欢,有可能都喜欢呢?教师又问,在场的老师喜欢我的举手,在场的老师都举手了,我可以说,老师都喜欢我吗?学生面带笑容的说,不可以,因为调查的只是在场的老师,还有不在现场的老师不一定喜欢您呢?那也是沉默的数据。
就这样一节课在老师追问、学生积极思考中结束了,学生对沉默的数据的认识与理解逐渐的深入透彻了。张老师研读教材吗,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知识化,创造性的应用教材,不局限于书本,又超越书本,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收益良多。在这一节概念性教学中,张老师做到了让孩子知道沉默的数据是什么?有什么用,沉默的数据是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数据作用的有什么不一样。张齐华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上了智慧生动的受益一生的数学课,也是哲学课……也给我们的老师上了一节如何思考教学的课!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
《平均数》听课感想
田俊老师上的《平均数》,给我的感觉是很扎实的一节课,田老师上课引入是问孩子:孩子们知道今天学习什么吗?学生说:平均数,对于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有的人说,什么是平均数?(有的人问,平均数是什么?还有的人问平均数有多大?还有的人问,平均数怎么解决?还有的人说,看到平均数,我想到了除法。接着给孩子出示了例子,比较男生女生套圈,谁套得准,由此引出平均数因解决实际需要而出现,在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过程中,田老师带着孩子动手操作,找到“移多补少”的方法,之后又一起找到“求和均分”方法来求平均数......就这样带着学生一一地将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掉。最后,又带着学生一起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堂结构设计严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回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有很大帮助!
《分数的意义》听课感想
纵观这节《分数的意义》课,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了单位“1”,经历分数的探索。
强老师这节课只这样上课的:同学们按到0你们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想到好多事情,教师又问,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对于1你想到的应该更多一些。通过圆片个数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1可以理解为比较的标准,带学生到黑板比价身高,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比较标准,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有时候比较标准可以是时间单位,体积单位或者是容积单位,单位是比较的标准,简单的理解比较标准就是个单位,那么单位1可以是一个三角形,可以是一块饼干,一个线段等等,让学根据图形说出分数,同样给出分数可以说出表示的意义,进而阐明分数是什么,即分数的定义,单位1和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比单位1小的用分数表示,比单位1大的用整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整数与分数。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是强老师将单位1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对于生活经验,先以标准的形象出现,又借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听课感想
贲友林老师这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学生在课上不怕出错,不怕思考,课堂不受拘束,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共同探讨,教师认真听学生,听学生在想什么,听学生在错什么,看学生在怎么讨论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说的最多的是:xxx我提醒你,要注意看清题目;xxx我提醒你,你的计算有问题;我给大家提醒一下,单位不一样等等,明显看出,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课堂气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认识线段》听课感想
张冬梅老师的这节《认识线段》整节课,语言生动形象,就感染力,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比如一把直尺,一张桌子,一根线,一枚硬币等,由直观想象建立线段表象,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称自己是会变魔法的魔术师)。借助毛线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直的,让学生用毛线拉出线段,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拉出线段,过程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线段是直直的,有头有尾的(有两个端点),线段还是有长短的,线段还有位置不一样的。进而总结出不管线段如何放置,长短不一,但是线段的共同特点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学生在初次接触线段这个新的名词之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想想,线段是什么样的,在此引导学生说一说,线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想像与表达的能力,经过学生能说会想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持有的对线段的认识,来找线段,从一枚一元硬币上找线段,学习了线段,想知道线段有什么用处吗?线段可以围城图形,三角形三条线段围成,四边形四条线段围城,五边形五条线段围城,六边形呢?八边形呢?十边形呢?你自己想不想创造线段呢?用纸折出线段?用笔画出线段?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折的多,有的折的的少,有的折的长,有的折的短等等。给出两点,让学生找出两点之间的线段,有的孩子找出了不止一条线段,过程中,有的孩子自己随便添加端点了,有的孩子将端点理解错误了,教师细心耐心引导,最后的出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
该节课,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到线段有什么特点,还引导学生感受到了线段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很明显,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读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