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8/4/11 13:27:18 浏览次数:1359次 作者:万可
《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树和喜鹊》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向孩子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后来这里有了许多树、许多鸟窝、许多喜鹊;喜鹊们、树们快乐地生活。随着画面的不断丰富,树和喜鹊有单个变群体,由孤单变得快乐,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会快乐!
为了扫清孩子朗读障碍,我采用集中识字的办法,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确,同时领悟力强的孩子会感知到故事的大概脉络。低年级阶段,主要任务是识字教学,本课通过字源教学认识“孤”,图片认识“招”,随文识字认识“招呼、孤单、快乐、叽叽喳喳、安安静静”这五个词语。我尊重课本和孩子的思维方式,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块,通过直观感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孩子反复朗读品味,分别体会树和喜鹊的孤单与快乐。围绕“招呼”,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较完整,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 教学需要不断打磨,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机智。
在“招”字教学时,学生先观察图片,一位孩子提出为什么“招”字右边上面是一个“刀”。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课前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二是面对孩子的突发问题,缺乏教育机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有十足把握的,课前必须要做百分之两百的功课。
第二, 课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
在围绕“快乐”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最后“安安静静”孩子没有办法体会到
快乐,但是我一味的追问孩子,孩子很难回答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教这块难度较大的内容,只要学生认识“安安静静”就可以了。我也可以转变方式,让孩子通过朗读表现,教师通过评价让学生体悟到喜鹊的快乐。
语文教学,备课、备学生非常重要,要尽可能的进行预设。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文,而且要从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明朗,语言表达要让孩子听得懂,老师要是“真”教学,学生要是“真”学习,这将是我教学生涯中不断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