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容易却艰辛——“千课万人”听后感
发布日期:2017/12/6 16:38:35 浏览次数:1715次 作者:张佩瑶
成如容易却艰辛——“千课万人”听后感
11月底,伴着西湖的碎雨柔情、云烟互逐,我有幸来到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部编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与同样怀揣着期待与热情的全国小学教师们“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几天的学习强度非常之大,晚上也安排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可谓“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最终共观摩16节课,聆听了41位名师的谆谆教诲,颇有心得。
一、万取一收,语文课堂的多元价值
此次观摩“千课万人”最大的感受是,虽然论坛主题是低段部编语文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然而16节观摩课却迥然殊异,虽是同一个教材,却力图体现各位教师的不同教育理念。来自马来西亚的郭史光宏老师抓住了课文《影子》中的“变”与“不变”、“同”与“不同”,通过课外阅读绘本的导入,渗透到教材的聚焦,进而超越教材,又拓跋至课外,使得课文与《做手影》和《躲影子》两首诗形成群文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践行了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其后,来自台湾的赖玉连老师鼓励学生在“动一动,玩一玩”的课堂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她的《影子》教学课堂中,要求低年级学生朗读要读出趣味,为此,她设计让孩子在朗读时可以打乱读、随意接、自由接,将原有的诗句重新组合,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消弭诗意,反而让朗读好玩、俏皮起来,十分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相反,姜雅丽老师的《影子》课堂则显得踏踏实实、不紧不慢,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扎实地培养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此外,赵洁瑾老师将语文课和戏剧课相融合,雪野老师的儿童诗教学别具一格,徐俊老师没有借助现代手段,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古诗文教学。
这些不同的课堂久久停驻在我的脑海中,但正如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告诫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对此,我告诫自己要永远保持自己的判断,因而在差异中找到了那个统一的关键点。虽然是同一个教材,但不同的教师赋予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是不同的理念,却包含着同一个尊重,那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因此,每一位老师都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去说,启发学生去表达新的想法, 而不是以教师的取向为准。这样,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价值在这一点上“得其环中”,每个教师的成长,正是通过多种理念的碰撞,最终收于一点而不至于散漫无常。
二、可见生长,教师教学的现实表征
教育专家李政涛在评课中提到,语文课堂中最难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提升感和生长感。在关于《狐假虎威》的群文阅读中,赵志祥通过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反复让学生周旋于对狐狸的不同评价之中,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对狐狸的理解,即便是二年级的孩子,也深刻的明白了,虽然是同一个狐狸,但是由于形象不同,因此读者的印象也有所不同。学生从固定的偏见中,逐渐转换为多个视角、角度去看待、审视问题,实现了课堂中可见的思维成长。
李琳老师的绘本阅读《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其中让学生探究不同动物的“嗯嗯”的环节,不仅有趣,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林乐珍的《gkh》教学,创设了趣味的情境故事,在一步步环环相扣的情节推进中,学生不知不觉便在趣味与快乐中得到了提升。此外,雪野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起初遇到了很多坎坷,开头的几个问答稍有难度,显然是针对高年级学生,然而在及时调整策略以后,逐步上学生写出了精彩的儿童诗,伴随着雪野老师的奖励诗集,学生们一定体会到了生长感、提升感。
教育理论终归要落实于课堂,而本次观摩最大的感触便是每一位老师都凭借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语言的使用中去发展语言能力,在有梯度的学习进程中感到了自身学习力的提升。
三、立德树人,知识教学的人格诉求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母语虽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石,但在育人方面有特殊价值,对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母语教育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人格形成。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母语的育人功能,正如温儒敏所言: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减少了;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了,而这样对传统文化的观照,正是为了塑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各位老师的课堂、理念也都体现了知识教学的人格诉求。
一方面,张立老师等注重汉字学习的效率,通过他的多年实践,发现应当先学汉字,再以拼音作为拐杖,边学拼音边认字,先让孩子以科学的方式掌握一定量的汉字,再通过大量阅读进行巩固与扩展。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教育应当教的是文化,通常我们所常用的笔画、部首只是写字部件,而不是构字部件,因而用以识字则降解了汉字的文化成分。因此,注重效率的汉字教学也不可忽视文化的渗透,对此,金文伟教授反复强调,启蒙汉字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懂而教,在于教师语文基本知识的匮乏。
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当中,因此设置了诸如“和大人一起读书吧”、“我爱阅读”、“阅读参考”等栏目,由浅入深、由短至长、由内到外的落实学生的阅读难题。这样,将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通过对语文基础内容的悟读,搭建了启发、发展学生的人格跃升的阶梯。例如窦桂梅老师讲授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不仅渗透了“听读”、“默读”、“演读”三种阅读方法,而且通过生动的演绎,将书中的人物带到孩子身边,告诫孩子,要在阅读中和“没头脑”、“不高兴”共同成长,这才是阅读的意义、阅读的趣味所在。
“千课万人”所崇尚的厚重、大气、精致与灵动体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这样的恢弘景象背后必然凝结了每一位教师们的辛勤耕耘,可谓是“成如容易却艰辛”。业广惟勤,希望藉此反思,我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锐进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