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7/10/19 10:00:27 浏览次数:938次 作者:于红艳
南京市诚信小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外出培训记录
主题 | 《现代与经典》 |
主讲人 | 戴建荣 罗才军 李玉贵 |
日期 | 2017.10.15 |
心 得 体 会 | 2017年10月15日,参加了第2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近距离观摩了名师的课,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受益匪浅。 戴建荣老师执教古诗《泊船瓜洲》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戴老师《泊船瓜州》一课,以诗歌教学过程的音韵化,开启儿童取向诗性的学习之旅。 某种角度讲,儿童对诗歌的认识是从音韵开始的,所以,声律是儿童诗性的启蒙。声律不是简单的押韵,还包括了字音的特殊安排,如语气的抑扬顿挫、平仄的协同对称、语调的轻重缓急等。戴老师考虑到了声律的特殊功能,因此以音韵为本课学习的支点,在明确学生已经学习本课的基础上,舍去了诗意理解所要经历的过程,直接从读课题入手,既彰显了循学而教的理念,又将课建立在“教是因为还需要教”的执教逻辑基础上。同时让孩子们学习之旅的焦点更集中。 从请生读课题开始,戴老师不断请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孩子对比评价,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声音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语调有短有长,有弱有强,当然课题中“泊”一字的入声读法,是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所以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比较,直接给出了“入声字往往要传递强烈的情感”的内涵。将学生学习全诗的兴趣已经激发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朗读全诗,并以范读,让孩子们自然发现每一句诗中的入声字,发现带来的情趣,更让学生兴味盎然。 诗教有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让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熏染孩子们的内在情感,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诗人之情对学习者的共鸣性激发,是发展学生人文情怀的有利途径。否则,诗教就会流于轻薄。而要实现诗情共鸣,感知是基础,整体理解是绕不开的路径,想象则是助飞的翅膀。在阅读了全诗的基础上,也因为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此诗的基础上,戴老师不做理解性对话,而是简图出示诗中的几个地点方位,接着背景简述王安石的经历,然后紧扣音韵(朗读),发散思维,想象王安石的心情,领会诗中的情意。这就使得学生本课的学习与曾经的学习过程不重复,同时,快速取向思维的创造,这份创造,是对“一水间”“只”和“数”等语词的颖悟,是对诗人情感的猜想,落点诗性思维,彰显了诗教对“景语”和“情语”关系的昭示。 戴老师将古诗的音韵特点掘进,以吟诵的形式,“情朗声音,均审节调”,推送学生热情的高潮,让学生感受诗歌音韵之美,并且在吟诵中体会诗味之美,美的音韵,载情的声音,自然荡涤人心,也自然留下绕梁的无限遐想。 毋庸置疑,戴建荣老师的《泊船瓜州》是一节经典的让诗歌音韵驻留学生灵魂的好课。 记录人 于红艳 余力 曹正红 |